【第一園區】扶持政策應更多向中小微企業傾斜
發表時間:2022-04-29 09:00
數字的對比,也很能說明問題。比如,人們耳熟能詳的一組數據是:
中小微企業貢獻了50%稅收、60%GDP、70%技術創新、80%城鎮勞動就業、90%的企業數量。
那么,在近期國內疫情多發的形勢下,4000多萬中小微企業過得怎么樣呢?
4月18日,中國經濟一季報出爐。新華社記者梳理了當前中國經濟的十大關切問題,采訪了權威部門和權威人士進行解答,刊發了超級重磅的文章《當前中國經濟十問》。
這篇文章既傳遞出了堅定的信心,又不回避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在關于“困難挑戰增多,如何看待當前經濟走勢?”的第一問中,該文給出的權威聲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困難挑戰明顯增多?!薄敖洕l展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沒有改變?!?br />
經濟下行壓力,首當其沖自然是中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受困,首當其沖的則是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
官方公開數據顯示,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近16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1076萬人,二者均為近年新高。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穩就業,成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穩住就業基本盤”“就業優先導向進一步強化”等成為主流基調,特征鮮明。
然而,作為穩就業主要力量的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目前也是壓力山大。眾多中小微企業主,已是戰戰兢兢。
-2-
一方面,我們看到政府出臺了眾多企業紓困政策、刺激政策,力度不可謂不大,甚至一個地方比一個地方的力度大;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些地方出臺的政策落地性差,企業獲得感并不強。
比如,我們慣常的做法是降稅、減費,提供信貸優惠等措施。
然而,受疫情所困的中小微企業當前本身就不盈利或盈利少,返稅的作用就很有限;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之下,這些企業最大的挑戰是業務和營收大降,很難有信心貸款。
畢竟,借錢是要還的。
況且,哪里見過銀行不要抵押就給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業主貸款?除非監管層提高對階段性、區域性、群體性的壞賬容忍度,或者一些風險補償措施。
事實上,類似的舉措并不多。
其實,當前對受疫情所困的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首要問題恐怕已經不是求發展,而是求生存。它們得想辦法“活下去”,穿越疫情期,延長生命周期。
“活下去”就得有營收,要有營收就得有業務有單子。
這些年,政府采購政策已經逐漸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這原本是一項出發點很好的政策,然而實際上囿于各種流程、各種要求所限,很多中小企業摸不著門道。
“活下去”就要降成本,而不是加大投入。于是,我們這些年看到很多部門、地方比著出政策,反正你有我有大家有。
利好政策頻出,這原本是一件大好事。面對目不暇接的“幸?!?,企業的獲得感如何呢?實際情況是,我們經??吹揭恍┑胤胶筒块T政策熱熱鬧鬧,市場卻冷冷清清。
一些政策在落實過程中手續繁瑣、環節眾多令人望而卻步。一些部門一些地方機械地通過出臺政策落實上級政策。這些都實質性地降低了企業的獲得感、滿意度,導致政策局部流通,目標群體并不知情或者知道了也不易獲得。
-3-
還有一些政策缺乏反饋機制,也會導致政策熱、市場冷。
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及時檢視、反思究竟哪些政策確實有效,哪些政策效果實則不彰?對中小微企業來說,這些檢視、反思尤其時不我待!
當然,我們也看到一些地方不斷創新思路和方法,出臺的一些舉措讓市場眼前一亮。
比如,為了應對疫情沖擊,北京市朝陽區24日宣布推動落實相關保險保障政策,對轄區內“因防疫暫停經營的服務型企業員工,保險給予每人每天100元賠償,最高賠償期限21天”。
盡管這個保險賠償只是提供一個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該消息一出仍然瞬間刷屏。為什么呢?恐怕還是由于這項舉措實實在在,可操作性強,能落地有聲。由此,企業的獲得感強,滿意度自然就提升了。
事實上,近些年不僅歐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對“發錢”的模式越來越重視。一些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也曾公開支持這種方式,認為這樣更容易做到公平、高效且及時地對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施以援手。
當然,我們也看到一段時間以來,“滿意度”、“獲得感”已經成為一些中央部委官方表態里的高頻詞。
比如,2021年11月底,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就曾表示:“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各地、各部門逐項抓好已出臺各項政策,落實落細落地……提升中小企業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一個‘實’字,講干貨、列清單、辦實事。”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研究提出高質量、可落地的政策措施,才能讓中小微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想必這就是4000多萬中小微企業樂見其成,更急盼其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