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清華五道口高端論壇會議觀點摘要
發表時間:2022-05-16 08:40
瑞·達利歐:過去500年大國興衰有典型的周期在不斷地重復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表示,他研究了在過去的500年當中最強大的十大國家包括三大儲備貨幣的起起伏伏,它們曾經發生了很嚴重的沖突,他指出,在250年當中這些大國的實力不斷循環往復,會有一些周期,中間有10-20年的轉型期作為緩沖,轉型期都是沖突發生的時候。
怎么樣衡量大國的實力?在這個研究過程當中用了8個主要的實力指標,包括教育水平、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力、競爭力、經濟的產出(包括在全球貿易當中的比例)、軍事勢力、金融中心實力、資本市場、儲備貨幣實力八大指標,進行可衡量對比,能夠知道現在這些國家對比過去怎么樣,是實力上升了還是衰弱了。對比可以發現,有典型的周期在不斷地重復。
他還進行了因果關系分析,因果推動了一個帝國的興衰,如果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更高、能夠不斷地進行創新,有更多的技術發展,他們才能有更多的能力讓貨幣成為儲備貨幣。
國家內部有什么樣的因素推動了國家的興衰?簡而言之,這些大的周期什么時候開始呢?
達利歐表示,通常有一個大的沖突,以至于戰爭時他們能夠除舊破新,有一個全新的世界秩序,全新的主導國家。當時這樣沒有人可以抗衡的國家會繁榮發展。這是周期的第二個步驟。
當大家習慣了安居樂業、繁榮和發展,我們會發現他們不斷地借貸,債臺高筑之后會有金融泡沫,這樣你會發現它的帝國貿易份額不斷增加,而且大多數貿易以這個貨幣進行結算,因此它成為了儲備貨幣,使他們有更多的借貸行為。
除此之外,我們會發現財富的分配不平均,越有錢的越有錢,窮人一無所有,差距過大之后泡沫破了,只能開動印鈔機不斷地印鈔票,這樣窮人和富人之間會有內部矛盾,可能會產生一些為了財富重新分配而進行的革命,可以是和平革命、也可以是內戰。
當帝國不堪重擾去解決內部矛盾時,力量相對來說就會下降,所以新的正在冉冉升起的大國能夠去競爭,因為大國內部沖突正在解決,外部的沖突中會有新的贏家和輸家,贏得全盤皆贏,建立了全新的世界秩序,這樣自我更新的周期重新開啟。
林毅夫:總有一天美國必須跟中國維護好關系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指出,21世紀以來新興市場經濟快速崛起,特別是中國。2000年中國占全球GDP的比重是6.9%,2018年占全球GDP的比重是16.8%,增加了9.9%。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是什么?新興國家如何在新世紀中實現這一點?林毅夫表示,是因為新興經濟市場擁有后入者的優勢,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的成本低很多;同時也可以從全球化當中受益,全球化使得新興市場有足夠的市場發揮他們的競爭優勢。
他指出,在全球版圖的變化當中,最大的輸家是美國,因為20世紀美國一直是全世界范圍內最大的經濟體。到2014年時,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同時,林毅夫也指出,從經濟角度來說,中國經濟規模是最大的,但是美國的人均GDP水平更高。面對當今的情況,對于中國來說接下來何去何從最好的戰略是什么?林毅夫給出兩個建議。
第一條建議,希望能夠保持動態的經濟發展。
林毅夫指出,中國正處在迎頭趕上的追趕狀態中,中國人均GDP相當于美國四分之一的水平,美國在人均GDP和科技人均占比兩個方面更高。但是中國正不斷地大踏步迎頭趕上,有個后發者優勢。
他分析指出,中國現在的技術滲透率類似20世紀40年代的德國、5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韓國,這種后來居上模式的國家的經濟增速有8%-9%。對中國來說,每年有8%的經濟增長潛質。與此同時,中國按“購買力平價”來算已經是全球最大經濟體,有非常龐大的國內市場,有很高的國際經濟占比份額,并且有較好的政治環境保證它的穩定增長。
林毅夫認為,中國應該發揮這些優勢,保持動態經濟增長。
第二條建議,希望能夠保持開放的態度,成為全球化的推動者。
為什么這樣建議?第一,林毅夫指出,因為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我們能夠保持經濟8%的潛在增長率,并且每年實際可以實現5-6%的增長。如果中國能夠保持這樣高速增長,將會持續地助力全球經濟的發展,所以中國每年繼續給全球至少貢獻四分之一的增長甚至更多。
第二,林毅夫指出,中國不僅僅是按照購買力評價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家,現在中國是12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另外70多個國家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
“所以在全球你可以算一下,對于全球90%的國家來說中國要不然就是他們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國,要么就是第二大貿易合作伙伴國。”林毅夫說。
林毅夫認為貿易是一個雙贏的東西,尤其在當代全球化經濟背景之下,大家應該實現1+1大于2的共贏,所以他建議中國保持高速動態經濟增長,并且保持開放型的改革態度。
最后,林毅夫指出,中國人均GDP占美國的50%,中國的人口實際上是美國的4倍,總有一天會是美國經濟總量的2倍。
“那一天到來了,美國將不得不做一個平衡和抉擇,必須跟中國做貿易,必須跟中國維護好關系。尤其只有跟中國打交道,才能維持自己的就業率,才能確保他們的國家有獲益,保持正常的經濟關系,這樣樹立的全球新秩序,是穩定和平的新秩序?!绷忠惴蜃詈笳f。
李稻葵:中國抗疫為每個中國人多增加10天壽命
清華大學弗里曼經濟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創始院長李稻葵認為當下國內要好好地控制疫情,不談GDP、經濟發展、貨幣,李稻葵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解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
李稻葵指出,我們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之一是提高老百姓的平均壽命,值得驕傲的是,1949年中國35歲人均壽命提高到了今天的77歲,過去30年中國每年的人均壽命提高了99天。
而過去兩年的抗疫幫助中國挽救了多少生命?李稻葵舉例計算,中國的人口是美國4倍,暫且把美國死于新冠疫情的人數乘以4,即假如沒有做好防疫工作,過去中國會有400萬生命的損失。而疫情主要影響的是中老年人和有基礎病的人,假設抗疫工作沒有做好,會使得失去的生命在60、65歲左右,而每一個生命的挽回,相當于讓每個人多增加了10天的壽命。
“過去兩年的偉大勝利,為每一個百姓的平均壽命延長了十天,平均每年5天。”李稻葵說。
李稻葵進一步表示,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提升健康水平、增加人均壽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活水平提高包括什么?包括有時間健身、包括家里按了空調、夏天可以休息好、冬天有暖氣等。他研究判斷,過去30年或者20年平均人均消費如果上升或者下降一個百分點,帶來十天的人均壽命的上升或者下降。
李稻葵表示,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就是延長平均壽命,1%的人均消費增長能提高十天的人均壽命,而十天相當于通過抗疫挽救了400萬的生命。
劉世錦:發展數字經濟 帶動綠色創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政協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院長劉世錦首先指出一個誤區,當前在討論經濟政策問題時,很多時候看短期的多,看長期的少,特別是不太注意把短期問題放在長期背景下看。劉世錦認為,很多貨幣、財政政策不一定能承擔刺激任務,短期的貨幣、財政政策用以保持經濟短期的平衡,而長期的增長動能得靠別的東西。
劉世錦呼吁大家更多關注長期問題,關注真正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結構性潛能。從這個角度就全球的問題,劉世錦談論了應對氣候變化時,怎么將其轉化成創新和增長的動力。
怎么應對氣候變化?劉世錦認為,從中國的經驗來講是三種反應方式。
第一種,防御型反應。主要是傳統的能源或者高碳的行業感到有壓力,這些行業在考慮將來要轉型重組甚至要退出,但在短期比如看到油價、鋼材價格在上升的時候,它們感覺自己還是很有分量的,到底要不要退?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種,適應型反應?!暗湫偷氖枪澞軠p排,節能永遠是對的,因為節能以后能減少對能源的使用?!眲⑹厘\說。
第三種,進取型反應。積極推動創新,發展綠色,特別是推動綠色的創新,用低碳、零碳的新能源新技術取代傳統的高碳能源、高碳產業、生產方式。
劉世錦指出,在三種反應里面最重要的是采取進取型反應,不僅在中國,在全球范圍內,都應把重心或者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這個方面。
第二,劉世錦坦言應對氣候變化最初面臨很大的壓力,想回避發現回避不了,逼著必須搞創新,最終將氣候變化壓力轉為創新增長動力。綠色創新除了能實現減碳外,還從經濟學的角度創造了更多消費者剩余。
劉世錦指出,新能源汽車上升勢頭很快,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汽車銷售總量的比例接近20%,這個速度遠超預期。
從消費者的反應看,大部分消費者買新能源新車關注的是性價比、性能,首先感覺到用電比買油的運營成本低,而且車機好用,舒適程度高。他指出一個現象,兩年前買新能源車可能時為了搖到號買油車過渡,而消費者自從開了新能源車就不再改變了,“你讓我開油車我都不開,我就開新能源車,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彼f。
第三,劉世錦指出,綠色創新能夠大大降低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綠色產品在初期比較貴有溢價,隨著創新競爭的加劇,價格在下降,有些產品的綠色溢價已經變成負的了。劉世錦以光伏發電為例,過去十年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80-90%,現在已經等于或低于燃煤發電的成本,而且業內人士分析有進一步下降的潛力。
第四,氣候變化帶來的新的技術,與數字技術或者數字經濟密切結合。劉世錦認為,全球經濟實際上進入了數字化轉型階段,傳統的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是并行的,孿生的數字界面已經出現,這個會帶來真正革命性變化,氣候變化帶動的技術創新主要在能源和傳統的產業領域,本來數字化進程可能是緩慢的,但是現在提前了,而且會起引領作用。
所以劉世錦認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心還是要轉到促進綠色技術創新上來,而且這不是主動的,是被動是逼出來的,而且逼出來后“花朵”“果實”超越預想。
不僅可以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同時也可以為全球范圍引入一場重大的技術變革,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動能。
劉世錦還指出,發展數字經濟帶動的綠色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可能會走出一條和以前不一樣的、甚至零排放實現增長的綠色發展道路。
關于新能源汽車,劉世錦特別提到特斯拉,他指出特斯拉在上海工廠做得很不錯。對于近期馬斯克對中國工人給予高度評價一事,劉世錦肯定表示,中國工人各個方面素質都很好,其他國家可能還比不上,這是中國很重要的優勢。
國內對特斯拉工廠設在上海有不同的意見,有聲音認為特斯拉上海工廠占了國內的市場,使得有些企業沒有競爭力。對此,劉世錦表示國內新能源汽車有些不比特斯拉差,進來一個強的競爭對手,國內只要放開、允許競爭,中國的企業一點都不差,我們要有信心。
“綠色新能源技術要開放,開放以后國際貿易、投資、技術轉讓會更加活躍,同時發達國家在綠色創新領域比發展中國家有更多的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對全球的發展也會產生更積極的影響?!?/span>
黃奇帆:適時建立錨定在自身GDP含稅量與國債信用上的人民幣之錨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今日在“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要適時建立人民幣之錨,一國的貨幣應錨定在自身GDP的含稅量上,錨定在自己的國債信用上,只有如此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鑄幣稅。有了獨立的貨幣錨、有了自己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才有真正自主的貨幣政策,國內一切金融資產的定價才有了基準。
陸挺:要加大財政支出力度 突出紓困重要性
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挺今日在“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在貨幣政策空間比較有限的背景下,今年要加大財政支出的力度,并且優化財政支出的方向,通過加大財政支出力度穩定預期,保障基層政府的穩定運行并保障市場的主體。突出紓困的重要性,信貸政策向面臨困難的中小企業等傾斜,財政政策撬動信貸政策,在紓困方面給予一定的租金、稅收稅費方面的減免。
余永定:可以考慮用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刺激內需帶動進口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5月14日在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可以考慮用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刺激內需帶動進口。余永定表示,長期保持大量對外貿易順差的政策在過去對我國是好的,但在目前需要政策調整的情況下,減少貿易順差的重要條件是有足夠的內需,因為內需不足企業就會選擇出口。要讓我國擁有強勁的內需,除了長期的結構性改革等方式,短期看需要執行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
管濤:央行貨幣政策時間窗口并非美聯儲是否加息 而是通脹期到來之前
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今日在“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俄烏沖突對中國的影響比較小,但間接影響不容忽視。石油、天然氣價格上漲,進一步推高了大宗商品的價格,也影響了全球供應鏈的修復。這加大了中國輸入性通脹的壓力,也有可能會對中國的貨幣政策形成掣肘。最近兩個月中國的CPI同比、環比增速出現上升,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時間窗口并不是美聯儲是否加息,而是通脹期來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