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中基協(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3月18日發布的最新管理人登記及產品備案月報,截至2022年2月末,中基協系統統計的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計24,683家(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9,126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5,037家;私募資產配置類基金管理人9家;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511家),存續私募基金總規模為20.37萬億元。
要知道,上述20余萬億規模的備案私募基金中,包含了不小體量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而據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2021年政府引導基金數據盤點報告,可以看到的參考數字是:2021年,我國累計共設立1,988只政府引導基金,目標規模約12.45萬億元人民幣,認繳規模(或首期規模)約6.16萬億元人民幣(據清科研究中心的說明,該政府引導基金歷史數據有進行調整)。
2021年,新設政府引導基金115只(同比上升2.7%),目標規模約6613.62億人民幣(同比上升7.0%);已認繳規模約3831.95億人民幣(同比下降11.0%)。
如將上述的兩廂數據進行對比,那么,目前存續的備案私募股權類基金中,可能有近一半的出資體量,源自各類、各層級的政府引導基金。
從2014年開始的飛速“上揚”,到2021年幾乎回落到同一體量,政府引導基金大約7年時間的粗獷發展,剛好是一個封閉人民幣私募股權基金產品的存續周期,也是一個“七年之癢”。
當初是“你情我愿”:政府引導基金希望借助政策和資金杠桿,撬動GP的基金和項目在當地落地;GP們也拍著胸脯,承諾能拉動/落地多少體量的區域經濟。
而如今,隨著大量政府引導基金已出資子基金向退出期邁進,GP與引導基金的“親密”關系,出現了多重目標下的尷尬窘境。
七年之癢后,雙方都進入換擋期
任何資金,本質上都有“屬性”。不同于純粹追求財務回報的市場化LP,引導基金的設立,天然就帶有多重目標。
如,“引導社會資金、優化配置方向、扶持中小企業、協調區域發展”,等等,直白一些講,引導基金是要實現各類資源的“區域招商落地”,在“合規”為前提的基礎上,財務回報并非其第一訴求和首要目的。
出于特定區域、特定產業聚焦發展的“引導”目的,引導基金通常會對子基金的注冊、投資地域、投資方向、投資階段、返投比例等有一定限制或要求。而先天受限的資金,也必然導致投資質量的參差不齊。
數萬億級別的引導基金體量里,恐怕只有極少數的GP,能提前、或在基金存續期到期時,及時返還出資本金。大部分基金,實質上難以退出,包括眾多頭部GP在內的基金,要么業績慘淡,DPI數據遙遙無期,要么還需要在如今的資本市場環境下,給予更長的等待期。
對于以地方財政為基礎的區域政府引導基金而言,當初是財務回報可“讓利”,如今,則無疑面臨“政府資金投資效率不佳”的煎熬困境:基金返投承諾不能實現、到期基金回流資金有限,財政投入無法實現正向循環,錢要越投越多,“讓利”無望,“退出”無期。
可依舊有眾多不明真相、被媒體的數字游戲迷惑的人群。
就在去年,區縣級引導基金還被眾多GP們火熱期盼,認為他們或將是GP募資的新增長極。如今看,引導基金不僅將迎來業績大考,還將迎來明確的換擋收縮與路徑分化。就IIR的觀察,至少已有兩個明顯變化:一波將迎來存量優化(重組),一波將開始轉戰直投。
一波“進攻”,一波“撤退”
對于優勢地區、良好業績的區域引導基金而言,天平的重心,必將倒向“直投化”。
繼去年11月,深圳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天使母基金”)發起設立首支天使直投基金——深圳市天使一號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據新聞稿,該基金啟動了市場化募資,三個月時間募集完成3億元規模;基金將遴選子基金已投或擬投項目,進行同輪次或后續輪次的投資)后,近日,廣州市科技局也制定了《廣州科技創新母基金直接股權投資管理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4月16日前公開征求意見),廣州科技創新母基金,也將開展直投(“母基金直投”)。
而更早開始、且更為普遍的政府引導基金大趨勢是:大量區域引導基金,將紛紛啟動引導基金的存量優化。
去年7月,浙江省出臺辦法(《浙江省產業基金管理辦法》),將原省轉型升級產業基金、省鄉村振興投資基金、省農產品流通基金等整合組建成省產業基金;8月,福建省出臺方案(《福建省級政府投資基金設立方案》),擬整合6只基金;年底,上海市兩大國有科創領域的引導基金/母基金投資平臺——上海科創集團與浦東科創集團進行重組,誕生新上海科創集團;今年1月底,湖北省新的長江產業投資集團完成組建;3月中旬,貴州省也出臺方案(貴州省產業類基金及綠色生態環保類基金設立方案),明確新設和保留共三類基金,現存的16只存量基金中,13只將面臨清查(新設產業和綠色生態環保兩類共5只基金;保留基礎設施建設類基金3支)。
一波“進攻”,一波“撤退”,這將導致的尷尬結果是:如今市場上虛虛實實、宣傳“百億”規模、很多機構仍以為可以“挑三揀四”、吐槽“返投”和落地政策、以往還拿著“認繳出資承諾函”等待你補齊“剩余資金缺口”的地方引導基金,或將消失殆盡。
如何看清?
這對于深度調整的市場,是好事嗎?長期來看一定是。引導基金的“引導”將更加理性,重整后的平臺,也將進入新的資金循環期。
但在此之前,如果你是正面臨“僵局”的地方引導基金/政府基金,你正處在哪個階段、哪個層級,拿著多少薪水,又面臨怎樣的“績效考評”?
而如果你是高喊“募資難”的GP,當下的阻力如何破解,各地不合理的政策有何優化建議,遍布全國的引導基金格局,你將如何看清?
答案不辨不明。
24小時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