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華商韜略 周瑞華
盤子刷七遍、馬桶水可以喝、一輩子就為煮好一碗飯……
篡改質檢報告、專業造假幾十年……
究竟哪個才是日本制造業的真相?
【01】
2021年5月,英國英格蘭地區部分高鐵被發現車廂底存在裂縫,有的裂縫甚至長達28.5厘米。這一發現導致該地區高鐵大面積停運。
這些投入使用僅3年的問題車廂,均為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日立800”型列車。
經過5個月的調查,日立公司承認,造成車廂出現裂縫的原因是質檢造假,包括直接篡改檢查結果、變更檢查條件,或者不按客戶規定進行檢查。并且,日立造假已不是一天兩天,而是“至少存在30年”。
歷史超過110年、象征日本工業實力的日立造假,只是日本制造業造假的冰山一角。
近些年來,日本許多龍頭制造企業陷入造假丑聞,而且造假時間跨度動輒幾十年:
日本高田,全球排名第二的汽車安全氣囊生產商,僅次于瑞典奧托立夫。但就是這樣一家公司,持續十幾年篡改產品關鍵檢測數據,致2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堪稱汽車行業的“切爾諾貝利事件”。2017年,高田公司因“氣囊門”事件申請破產;
神戶制鋼株式會社,世界500強、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2017年承認篡改了部分鋼、鋁產品的檢驗數據,以次充好賣給了波音、通用等500多家客戶。而神戶制鋼造假的歷史,甚至要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
日本工業巨頭三菱電機,其空調、顯示器等鐵路車輛電氣產品占日本國內60%市場份額,2021年爆出其鐵路車輛空調檢驗造假,造假史長達35年,社長引咎辭職;
早在2017年,三菱集團旗下另一家公司三菱綜合材料,也承認子公司篡改部分產品數據,258家企業均受影響;
……
近幾年日本企業造假不完全統計
更為夸張的是,神戶制鋼前員工爆料,自1990年代起,公司各部門之間流傳著一份造假備忘錄,指導員工如何造假而不被客戶察覺。
日本知名企業造假,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從時間跨度來看,很難讓人相信,是個人或者某個環節的造假,而是一種自上而下、系統性的造假。
幾年前國人在日本掃貨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日本制造”等同于高品質,而如今怎么就變成了造假的重災區?
【02】
2018年,日本軸承制造商椿中島承認,2016年-2018年間,公司從中國洛陽軸承進口鋼球,貼上椿中島葛城工廠的標簽出口到歐美。
造假曝光后,椿中島承認,因產品產量無法滿足市場,故而采購價格更低,但質量完全符合客戶要求的中國鋼球,偽裝成椿中島產品出售。
椿中島是世界標桿級的軸承鋼珠企業,代表了全球最高軸承鋼珠制造工藝,2018年收購美國恩恩后,已成為全球軸承鋼珠的老大。
椿中島造假暴露出,在全球化進程下,日本制造企業面臨的困境:面對中韓制造業的崛起,日本制造企業面臨著嚴峻的競爭壓力,這種壓力并非來自技術,而是事關效率。
小林研業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日本小林研業是拋光技術領域的隱形冠軍。這家僅有5位匠人的公司,在4年時間里研磨出250萬個如鏡面般光亮的iPod。
但iPod銷量翻番后,小林研業產能不足的問題暴露,蘋果把訂單轉移到了中國。小林研業現在只能接一些高難度、小批次的訂單,直接損失7000萬-8000萬日元。
面對中國拋光流水生產線,小林研業社長小林一夫就感嘆:“我們四五個人即使再努力,也毫無勝算?!?
從椿中島到小林研業,這些企業的困境在于,有技術優勢,但并沒有形成市場效率優勢。
日本半導體專家湯之上隆在他的《失去的制造業:日本制造業的敗北》中就提到,日本制造業往往陷入對技術完美的極致追求,投入80%-90%的精力,僅換來僅10%-20%的性能提升。這是一種“創新陷阱”,不僅忽略了投入產出比,而且也忽略了市場的真實需求。
日本半導體的衰落就是落入這個“陷阱”。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DRAM(動態隨機存儲)芯片,曾把美國芯片公司通通打趴下,在國際芯片市場,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但進入九十年代后,個人電腦問世,大眾消費市場對芯片需求猛增。美國芯片公司瞅準機會向大眾消費市場轉型,研發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芯片,韓國、中國臺灣也憑借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借機實現“彎道超車”。
但日本芯片公司還在對DRAM精益求精,研發出使用壽命長達25年的DRAM芯片,卻失去了市場,被韓國取而代之。
芯片只是日本制造的一個縮影。隨著中韓制造業的迎頭追趕,憑借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優勢,形成了市場效率優勢,給日本制造企業帶來壓力。
造假30多年的神戶制鋼,從2011年到2017年,營業收入始終在16000億日元-19000億日元之間徘徊;
在軸承鋼珠領域,我國力星股份,在椿中島與美國恩恩合并之前,與它們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一同進入軸承巨頭斯凱孚、舍弗勒的全球采購體系。
通過對比會發現,日本企業造假的時間,與日本經濟“失去的30年”,在時間上高度重合。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以來,大部分企業面臨盈利壓力,缺乏動力在研發與創新上加大投入,產業升級換代降速。在微觀方面,就必然體現為企業效率降低、競爭力下滑。
在這種情況下,在盈利壓力之下,如果不想重復小林研業的命運,造假,就成了日本制造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手段。
【03】
日本制造衰落了嗎?
頻頻曝光的日本制造業造假丑聞,以及日本的家電、數碼相機陸續退出消費市場,導致唱衰日本制造的聲音不斷。
事實果真如此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日本制造業強大的核心是什么?
日本高速鐵路“新干線”上,有一枚“永不松動的螺母”,這顆螺母出自一家只有45名員工的小公司哈德洛克(Hard Lock)株式會社。
多年前,哈德洛克就把螺母的圖紙發到公司官網上,并附上詳細的螺母原理結構說明。
有人模仿成功嗎?沒有。
究其原因,就在于公司常年積累的技術和工匠高超的技藝,是無法被模仿和復制的。
一個產品包含了有形和無形的兩種技術,尺寸、參數、制作流程、外觀這些有形的部分,都能輕易模仿,而企業和匠人年復一年積累起來的無形技術、工藝和經驗,是競爭對手拿不走的,這正是日本制造的精髓。
日本制造的基因,一方面決定了日本企業小而精,越是高精尖的產品,越難以實現規模化量產。
日本《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日本360萬家企業中,大企業僅有1.1萬家,中小企業358萬家,占日本企業總數的99.7%。
一些日本“隱形冠軍”,比如前面提到的小林研業、哈德洛克,以及以金屬板“旋壓”成型工藝著稱的北島絞制所,都只有區區幾十名工人。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必然朝著高精尖的方向發展。
當東芝、索尼、松下、夏普的電子產品消失在大眾消費市場,傳統制造巨頭市場被中韓蠶食的時候,日本企業在半導體、精密儀器、醫藥、新型材料等細分領域,已經把控了技術密集、高附加值的核心環節,形成不可替代的優勢。
在德勤《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中,日本制造業排名經歷了一個從第六名下滑到第十名,又從第十名回升到第四名的“V”型反轉,反映出日本制造業在經歷轉型陣痛后,在新領域又重構競爭力。
比如材料領域,日本東麗碳纖維是全球碳纖維老大,而在半導體工藝核心材料光刻膠領域,僅日本JSR、富士電子材料、東京應化、日本信越等企業,就占據全球72%的市場。
這些新型材料行業壁壘高,可替代性低,沒有這些材料,半導體芯片、航空火箭就被“卡脖子”。
再比如精密機床,全球前十大機床制造商,日本占四家,還有一家日德合資公司??梢哉f,日本占據了全球機床的半壁江山。
一些企業從大眾消費市場退出,走向產業鏈的上游,在細分to B業務里成為不可替代的霸主。
索尼曾經引領日本電子產品潮流,當年的隨身聽,幾乎塑造了一種全新的休閑生活方式,在年輕人中的受歡迎程度不輸后來的iPhone。但現在的電子產品市場上,索尼幾乎已是銷聲匿跡了,僅留下一個“沒落貴族”的背影。
但“沒落”是對索尼極大的誤解。
2019財年,索尼銷售收入82599億日元(約合4582億元),營業利潤達到8455億日元(約合469億元)。其中漲幅最大的,是它的影像及傳感解決方案業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2%,營業利潤達到2356億日元(130億元)。
索尼消費市場沒落的十年,正是它稱霸CMOS圖像傳感領域的十年。
過去十年里,索尼利用其攝像機業務在鏡頭成像方面的優勢,已經坐穩了CMOS領域老大的位置:2018年,全球CMOS市場,索尼以49.9%的市占率,占據半壁江山。
2018年CMOS圖像傳感器市場規模占有率
過去十年里,日本名義GDP一直維持著2%左右的低增長,但日本制造業整體盈利能力卻在增強。
2017年,日本制造業大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突破8%,高利潤率背后,是日本制造業的高技術壁壘和強議價能力。
日本制造業強,強在無形的工匠技藝,這也是制造鏈上決定品質高度最重要的一環。
2015年,故宮因為工匠年邁退休,叫停了百年大修。得知這一消息后,《光明日報》評論稱:
匠之不存,技將安在。
這也是中國制造業的真實寫照。一直以來,中國是制造大國,卻不是制造強國,在制造大國與制造強國之間,缺少的,正是“工匠技藝”。
建國之初,在基礎科研和工藝技術落后的情況下,我國產業工人依靠手工技術,彌補了集成電路、車床等行業生產工藝的不足,創造產業奇跡。
但工匠在這個時代已成為稀缺。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不僅要有“工匠技藝”,還要“匠能存,技可傳”,培養大國工匠,實現代際傳承,才能補上中國制造鏈的“最后一公里”。
【參考資料】
[1]《失去的制造業:日本制造業的敗北》機械工業出版社 湯之上隆
[2]《日本制造業興衰啟示錄》凡夫俗子話財經 凡夫俗子
[3]《日本制造業真的衰落了嗎?》 磨刀石
[4]《專家解讀“日本制造”造假事件的原因及其影響》中國質量報 徐建華
[5]《日本企業的隱秘轉型之道(上):危中求機,潛行精進》佐佑顧問
——END——
24小時服務熱線